Thursday, February 16, 2006

沉默的因由

打從哪時起我被歸類為沉靜的人?我不清楚。

不久前,偶然翻開十多年前的日記,才記起原來我也曾是口沒摭欄之輩,而這缺點一度困擾著我,渴望除之而後快。是啊!我想起了,讀書時,每逢辯論比賽,同學都會指著我,笑說我是勁敵。還有,同學但凡有活動,都希望我能參加,想我說說笑攪攪氣氛。還有還有,中三那年,那個不喜歡我的班主任竟在我成績表上評語欄寫上「talkative」,害我給修女校長召見去。現在,這些回憶都變得既遙遠又陌生。

我一直對我第一任上司「黃老闆」存感激之心。他給了我一個入行機會,可惜當了他下屬不到一年,他就成了權力鬥爭中的犧牲品,在將要黯然離去時,他留了一個忠告託同事帶給我,就是「少說話多做事」。是這句話改變了我嗎?我不知道,但我得承認,他這句話我常銘記於心。

我曾再三問過大力,我是一個沉靜的人嗎?她每次都答「是」,然後補上一句「除了跟我一起時」。在每年的工作表現評核報告上,總給寫上「太靜,需加強跟同事之間的溝通」之類的評語。其實,我的寡言,不是因為我的性格好靜,只是有太多情況叫我失去說話的興緻罷了。

太吵或太靜,不想說。無聊話題,不想談。話不投機,半句亦多。說話時給人搶白,唯有閉口,讓未說完的話殘缺地給丟在半空。大口或大聲的,無謂加添柴火讓對方更大口或更大聲。面對不想聽或沒意思聽的,只好識趣地收聲。語言無味者,與討我厭者類同,連同席也難受,還用說話來跟他們扯上關係?… …

於是,在公司,若沒同事來逗我說話,我準會保持靜默一整天;跟大班朋友敍舊,會因沒人給予說話機會而樂於整段時間當個聆聽者;跟萍水相逢的人,說得最自然的都只是「早晨」「謝謝」「再見」之類的客套話。

到最後,到底是我不願意跟別人說話,還是別人不願意跟我說話,我也分不清了。

6 comments:

Anonymous said...

「太靜,需加強跟同事之間的溝通」

我也得到這個評語…但,我又不是有溝通問題,需要溝通便溝通,難道所有無謂的飯局happy hour也要例必出席,還要笑臉迎人,加入八卦的討論,還要偶然攪攪氣氛?要這樣,我何必不去做三陪小姐?

ash said...

幸好我還未有三陪小姐的感覺,只是仍不想「加強溝通」,做個太靜的人沒甚麼不好。

San Wen Ji said...

哈哈!看你寫這篇,我看到自己啊!真的,沒有意義的說來也真的沒有意義。

ash said...

說到意義,其定義不好說,簡單點,我是希望不說惹人或惹自己討厭的話。

Anonymous said...

ash, 突然發現, 相似的人都聚在你的blog了.

報到!

ash said...

哈哈!我又要再一次感謝互聯網的發明了!不然,看著那些現實生活中聚滿身旁的不同道之人,怎不叫人感到孤單?